近年来,随着新能源产业加快布局,储能作为支撑能源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,装机规模持续攀升,呈现快速增长态势。
2024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预计将达到175.8GWh,同比增长超过70%。但在狂飙突进的背后,储能电站的火灾爆炸事故也在频频发生,安全成为行业不能回避的“地雷区”。
热失控、爆燃、环境适应性差……储能系统的安全问题,已经从技术挑战,演变为行业命门。
在此背景下,一场以“本征安全”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。近日,在“2025深地储能生态大会”上,由浙江沃橙新能源推出的“星曜石系列”地下掩埋储能系统引发行业高度关注。它打破了传统地面储能布设模式,以地下掩埋+蜂巢抗爆结构+AI智能矩阵的复合方案,从根本上重塑了储能系统的安全哲学。
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看,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方案的突破,更是一种行业安全观念的范式转移。
从“灭火”到“免火”:安全逻辑的根本性改变
长期以来,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逻辑基本建立在“事后干预”思路上:在热失控或初期起火后,通过灭火系统、气体抑制、物理隔断等方式进行干预。这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事故扩散,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“为什么会烧”的问题。
这正是“本征安全”概念提出的背景。
本征安全(Intrinsic Safety)并非等同于加强外部防护,而是强调从材料、结构、系统运行机制等内在特性上彻底消除风险源。
具体到储能系统中,本征安全意味着,热失控不易发生;即使发生,也无法蔓延;即使蔓延,也不会对外造成威胁;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备“自感知、自隔离、自修复”的能力。
沃橙新能源的地下储能系统“星曜石系列”,正是这一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体现。
地下掩埋:物理隔绝,消除燃烧三要素中的“氧气”
“星曜石系列”最引人注目的,是其地下掩埋架构。通过将储能模组埋入地下的方式,系统在物理层面实现“隔氧”,直接切断爆燃的三要素之一——氧气。这一“无氧”环境下的储能系统,即使发生热失控,也因无法持续燃烧而终止于局部。
图: 沃橙新能源董事长徐一尘先生
更值得注意的是,地下掩埋并非简单“埋土为安”,而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的系统:首先是耐压结构设计,可抵抗8级地震、200米水压浸泡。其次,隔离单元布局:每个模组为独立封闭单元,避免热扩散。以及智能监控系统:实现全流程AI监测与预警。
从系统设计上看,这是一种从环境隔离到结构分区,再到智能调控的“多维防火墙”,而不是传统储能系统中“等火烧再救”的被动反应。
蜂巢抗爆+AI矩阵:系统级“自愈”能力的构建
热失控的本质是一种“链式反应”——一个模组起火,迅速波及整个系统。因此,如何打断这个链条,成为储能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。
在“星曜石系列”中,沃橙新能源设计了蜂巢式抗爆仓体结构。该结构不仅具备高强度耐压能力,还能有效隔绝热量传导和冲击波扩散。
图: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李建林博士
同时,AI系统的深度介入使得“星曜石”具备了“自诊断-自隔离-自修复”的完整闭环。智能预警,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,识别异常温度、电压、电流波动。模块隔离,就是系统可在毫秒级别对异常模块实施隔离,确保故障不扩散。去中心化运算,则支持256个模组并行工作,任何单点失效不影响全局。
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,从集中控制到去中心化自治,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安全形态,真正构建起“可持续运行”的智能储能体系。
安全之外的战略价值:节地、低碳与环境适应性
储能作为能源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,其大规模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土地占用、景观破坏、生态影响等问题。地下储能方案的推广,有望在空间利用上实现重大突破。
行业数据显示,传统储能系统每1MWh约占地40~50平方米,而地下掩埋系统则可将单位储能所需土地占用降低80%以上,且对地表环境几乎“零扰动”。
同时,在城市密集区域、高温沙漠、湿润南方等极端气候下,地面储能系统存在高温散热难、设备腐蚀快、稳定性差等问题,而地下系统因环境恒温、物理隔绝,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。
可以说,地下储能不仅是“安全性”的解法,也是“城市友好性”的解决方案。
本征安全的商业化路径仍待探索
当然,从行业观察的角度来看,本征安全与地下掩埋储能系统,技术与理论上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,但要实现商业化落地,仍需跨越几个关键门槛,首先是前期成本问题:地下掩埋系统在初期投入上明显高于传统地面储能系统,如何通过规模化、标准化降低单位成本,将成为影响推广的关键。
另外,标准体系缺位,当前全球尚无针对地下储能系统的统一标准,从设计、建设到运维都存在监管模糊地带,亟需国家及行业机构介入制定“新规”。
最后,行业观念滞后,传统储能模式根深蒂固,产业链上下游在采购、安装、验收等环节仍以旧标准为主,教育市场需要时间与验证。
尽管如此,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:“任何一次能源结构的大转变,都以安全为前提,而地下储能系统的出现,正是这一‘前提’的全新解法。”
提到能源安全时,更多地是在宏观层面,比如能源供应安全、能源结构安全。但真正支撑这些“宏观安全”的,是以储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系统本身的“微观安全”。
沃橙新能源“星曜石系列”所代表的地下掩埋架构及本征安全思路,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——将“安全”从补丁式修复,转变为系统性原生设计的一部分。
行业的进步,从来不是靠“修补”前行,而是靠“重构”推动。
而地下储能,或许正是储能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“安全引擎”。
1、本站所展示的图文内容仅为品牌方对外宣传的广告信息,品牌方对其合规性负责。
2、任何机构不得将本站所展示的图文内容用于其他用途,取的授权的情况除外。
3、本站所展示内容如有错误的情况,品牌方可联系管理员删除。